三民主义新解(一)
2024-07-26 13:44:17
  • 0
  • 0
  • 0

“三民主义”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政治理论。虽然孙中山先生强调他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三民主义“完全是相通的”,但我个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林肯的三民主义是一种纯粹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的是政府应该由人民建立、治理并服务于人民。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三种政治动员力量,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人类社会除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政治危机外,就人类自身因素而言,主要就是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造成的,消除了这三大问题人类才能和平共处,才能治理的好,才能国泰民安。如果这三大问题有一个没有处理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就可以运用这一方面的“主义”政治动员人民,从而改变国家的政治生态。

孙中山先生所处的中国恰恰正处于这三大问题都十分严重的时期,从而促使他提出了三民主义。

就民族问题而言,一方面当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正处于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的统治和压迫,所以需要团结汉民族起来推翻满人的统治。但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是容易造成民族分裂。事实上辛亥革命成动的推翻了满族统治之后,当时的中国就面临着这一危险境地,所以孙中山先生及时的将自己的这一方面的思想修改为“五族共和”,从而有利于团结国内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列强的入侵、瓜分和殖民时期,有亡国亡种的危险,所以也需要用民族主义来团结广大中国人民与列强抗争。

就民权问题而言,四千年来的中国一直是君主专制时期,所不同的是秦之前是类似于美国那样的地方分权的联邦制,而秦之后则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共性都是君权至上,人民缺乏权力。中世纪的西方本来也是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类似于秦之前的地方分权的中国,但近代则是从君权走向民权的时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民权思想则由孙中山之类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带入到中国。他的民权思想主要是反对帝制、建立共和以及天下为公的思想。

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思想,而是作了三位一体的创新,一是主张“权能分治”,即主张人民应掌握政权--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但治权应交给有能力的人来治理;二是主张考试与选举相结合,孙中山认为单纯的选举制是有很大弊端的,尤其是在候选人的产生上不严格、不合理,主张先用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考试方法选拔几名候选人,然后再由人民最终选举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当政;三是将“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孙中山吸收了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

有人指责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具有精英主义成份,但我认为,如果说君主制是一种坏的政治制度,那么将有才能的人当贼一样防范的政治制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古希腊就有所谓的“陶片放逐法”,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知名度较高、较有才能的政治家。如果说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缺乏一套有效的制约有才能的人的政治制度,而只有采用“陶片放逐法”这样的弊端很大的方法来防范这样的政治人物独揽大权。但现今已今发明了“三权分立”这种十分有效的制约有才能的人的政治制度,所以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将有才能的人当贼一样防范,而应尽可能选拔有才能的人,利用他们的才能治国,却又可以有效的防范他们独揽大权。因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能只会分蛋糕,而还应尽可能的做大蛋糕,这样人民才会有更大的蛋糕分享。而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就是这方面的尝试和改进。

就民生问题而言,孙中山曾深度考察英美等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令他震惊的是这些发达国家虽然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但社会矛盾却异常尖锐,贫富悬殊日渐扩大,实行社会改革的呼声很高。因此受到当时西方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对比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民是普遍的贫穷,并不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而是“大贫”与“小贫”的问题,因此他希望在中国还未发生西方式的严重贫富分化之前,大力发展实业的同时,采取一劳永逸之计,实行民生主义,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旨在建立一种既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又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他的民生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它是反思现代性弊病的产物。

在这三大社会动员力量中,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作用最大的是民族主义,这是他本人说过的。其次是民权主义,但人们接受的主要是反对帝制、建立共和以及天下为公这种大方向的思想,而对他提出的细节--“五权宪法”理解的不多。他的民生主义则忽视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力量,而这是毛泽东成功的法宝。但他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以及建立一种既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又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的思想则是很有意义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